主 编:张文革 周 勇 吴婧姝 张 涛
出版社: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3月
文物建筑是中华文明的符号、历史文化的见证,是不可再生的珍贵遗产。文物建筑是我国建筑史的直接实物例证,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文物建筑也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能够体现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与风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文化遗产与文物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之一,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十分重要。
然而,文物建筑处在自然环境中,易受到地震、降水冲刷、岩体崩落、风化剥落、风沙吹蚀等自然作用力的影响,同时也受人类活动影响,环境污染、振动、火灾等因素威胁着文物建筑的安全。因此,为了保护更好地保护文物建筑,需要对其进行全面详尽地调研、勘察、检测,把握其病害程度,从而进行科学地保护与修缮。
自1982年1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起,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向法制和科学管理的正规化道路发展。近年来,对文化遗产进行预防性保护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逐步发展。作为目前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最为重要的行业准则,2015年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保护原则部分指明了“预防性保护”的地位,即指通过防护和加固的技术措施和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减少灾害对文物古迹造成损害以及灾后需要采取的修复措施的强度。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17号)提出:“加强文物日常养护巡查和监测保护,提高管理水平,注重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重视岁修,减少大修,防止因维修不当造成破坏。做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工作,加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同时,众多规范和标准相继出台,也为古建筑维修的技术科学化做出了相应的指导和保证。
防微杜渐式的日常维护和经常性的修缮,是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传统的重要部分,对建筑物进行定期检查和日常维护,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保养和修缮思想。防是主动的行为,能够最大限度防止或减缓各种因素对文物本体的破坏作用,并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文物本体自身抵御影响的能力。
“预防性保护”目的是为减少保护工程对文物古迹的干预,通过防护、加固的技术措施和相应的管理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灾害对文物古迹造成损害、以及灾后需要采取的修复措施的强度。从预防性保护的目标上来看,预防性保护有三个要点内容:一、预防性保护要满足最低限度干预原则;二、预防性保护要通过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共同实施;三、预防性保护要减少或避免文物古迹遭受的威胁与灾害。
文物建筑检测鉴定评估,是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内容,对于维持其真实性、完整性,把握文物建筑的结构安全性有重要作用和意义。通过检测鉴定评估揭示面临的各种自然与人为风险因素、损伤原因、程度、规律等,继而通过风险预防、控制、维护、应急处理等科学管理和技术手段及时降低或消除这些风险隐患,有效阻止或延缓文物建筑结构的物理、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使其处于良好的保存状态,达到延年益寿、持续保存的目的。
2019年8月,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建筑安全检测鉴定与抗震评估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技术交流会”在山西太原举行,大会汇聚了国内文物建筑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经深入探讨交流,参会人员形成了有关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的相关共识,从而首次将可靠性理论引入应用于文物建筑评估领域,为文物建筑安全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积极重要的推动作用。预防性保护主要包括例行的维护、定期监测、状况评估、风险分析和其他有计划的干预活动,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都具有明显的实践性。
本书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建筑安全检测鉴定与抗震评估专业委员会在多年实践和研究基础上总结而成,系统讲述了对于文物建筑进行勘查、检测、安全评估、抗震评估及安全监测的内容,是一本可以直接指导对文物建筑进行相关结构检测鉴定和评估工作的工作指南,能够覆盖当今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和日常监测工作的全流程。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进一步规范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的相关工作,提升全社会及行业对于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的关注和重视。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系统性思维,希望越来越多跨学科、多视角的专业人士加入遗产保护事业。
来源:“ 文物建筑安全检测鉴定与抗震评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