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案例
我的位置: 首页 > 动态资讯 > 工程案例
格局归原,记忆传递——原雷士德工学院修缮工程
发布时间:2023-01-17

格局归原,记忆传递——原雷士德工学院修缮工程

雷士德工学院修缮后鸟瞰(摄影:SFAP)



项目地点:上海市虹口区东长治路505号

设计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设时间:2021年5月/2022年12月

建筑面积:7858.82㎡


引言

上海虹口区东长治路,沿街矗立的成片高楼中,有一道舒缓的横向线条,让人很难不注意到——这是一幢造型独特的历史建筑,主楼中央耸起半圆形的穹顶,长长的尖券门廊在入口投下半明半昧的影子,树木茂密,墙面斑驳,建筑两翼沿东西方向徐徐展开,环抱着南侧的绿地,既像一架展翅的飞机,又像一座神秘的古堡。

这里原是著名的雷士德工学院,是上海近代教育史上短暂而璀璨的一笔,也是地产大亨雷士德先生留给上海的珍贵礼物。在本次修缮工程开启前,该建筑已空关多年,雷士德工学院、以及雷士德本人的故事逐渐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人们淡忘。随着研究工作的展开和保护修缮工程的完成,记忆重新浮出水面,沉睡的建筑也再次焕发了青春。




图片

雷士德工学院修缮后-外立面(摄影:SFAP)


项目概况


雷士德工学院旧址位于东长治路505号,遵亨利·雷士德遗嘱,由雷士德基金会出资创办。学校设计、建造于1934年,设立建筑、土木工程、机械、电器工程等课程,一经建成,便成为近代上海著名的工科类院校。经历了抗日战争的炮火,该校于1945年结束了短暂的办学生涯,解放后,学校旧址先后为上海航务学院和上海海员医院使用,在本次修缮前已处于空置状态。1994年雷士德工学院旧址被公布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类别为三类)。


图片

雷士德工学院旧址区位

2021年起,结合北外滩功能提升,雷士德工学院旧址启动修缮工程,项目交付使用后,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将联手北外滩集团聚焦设计创新产业。本次项目通过对原雷士德工学院主楼进行保护修缮、室内装修和环境提升,完成了对历史风貌的延续和建筑的传承。恢复了建筑历史风貌;结合当代办学的功能需求,优化机电设备和环境,提升了建筑的使用性能。

史海钩沉


图片

亨利·雷士德(1840-1926)


雷士德与德和洋行

亨利·雷士德(Henry Lester),1840年2月26日出生于英国南安普顿,在伦敦接受了建筑师和土地测量师的职业教育,于1863年前后来到上海[1],成为最早进入上海的外国建筑师之一。

雷士德最初以测量师身份进入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逐渐崭露头角,于1878年至1883年五次当选法租界公董局董事,两次副总董事,1881年当选为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直到1916年退休。


1870年,雷士德成立英商德和洋行(Lester,H.,Architect and Contractor)[2],主要业务是建筑设计、地产买卖和代理,并大量投资于房地产,完成了财务的积累。1913年,约翰逊、马立师加入,德和洋行的英文名改为“Lester, Johnson & Morriss Architects and Civil Engineers”,为上海留下了先施公司大楼、字林西报大楼、日清大楼、普益大楼、台湾银行大楼(现招商银行)等建筑遗产,是当时影响较大的洋行之一。雷士德本人也成为了名赫上海的地产巨擘。


图片


图片

德和洋行作品:字林西报大楼和先施公司大楼

1926年5月14日,雷士德在上海去世。在遗嘱中,他将自己的巨额资产全部用于在上海兴办教育、医疗和慈善事业,包括:为圣三一教堂重建附属学校捐赠;赠予华人医院一大笔资金;现金赠予现有慈善团体;剩余资产建立雷士德基金,由基金会主持设立雷士德奖学金,在上海建立雷士德医药研究院和雷士德工程研究院,并建立能容纳300人以上的雷士德学校等等。


图片

圣三一学校历史照片(1929)


图片

德和医院(今仁济医院)历史照片(1930)

图片

雷士德医学院历史照片(1932)


雷士德基金会根据遗嘱,先后建造了一批医院、学校。1931年,位于山东中路的德和医院(今仁济医院)最先完成,是近代上海最早的大型现代化医院;位于北京西路的雷士德医学院于1932年建成,成为近代上海著名的医学研究机构。

雷士德工学院历史沿革


雷士德基金会根据遗嘱在上海建造的最后一处学校,即为本次进行修缮的雷士德工学院。雷士德工学院于1934年2月16日开工建造,2月17日举行了奠基典礼,由英国驻沪总领事白利南爵士(Sir John Brenan, K.G.M.G)与教育部长王世杰共同安放基石。

图片

图片

1934年2月17日教育部长王世杰和英国驻沪领事Brenan参加建筑奠基仪式


图片

本次修缮中对奠基石进行了保护和清洗


图片

图片

图片


雷士德工学院建造时期历史照片


1934年10月1日,学校竣工开学,全名为雷士德工业职业学校及雷士德工艺专科学校(Lester 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设立建筑、土木工程、机械、电气工程等课程。伦敦大学工学士、英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李赉博(Bertram Lillie)被任命为校长。


图片

首任校长李赉博(Bertram Lillie)在校长室中

图片

校长室中的壁炉现保存完好(摄影:SFAP)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本军队强占了该学院;后虽在战争中经历了几次复校,雷士德工学院还是于1945年结束了短暂的办学生涯。除去战争中被迫关闭的时间,雷士德工学院正常办学甚至不足十年,却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和领军人物,是近代教育史上短暂又璨烂的一笔。

建筑风格与初始设计


雷士德工学院主楼建筑面积7858.82㎡,对称布局,中央穹顶高耸,东西两翼偏转角度,对南侧绿地形成围合之势。


图片


图片

图片

雷士德工学历史图纸(1934)


图片

1930年代雷士德工学院建成后照片


建筑外立面风格采用英国哥特复兴(Gothic Revival Style)和装饰艺术派(Art Deco)的融合,整体强调竖向线条,外观精炼有力。立面采用天然花岗石、泰山砖、斩假石等上海近代建筑常用材料,建筑色彩庄重温暖。

图片

雷士德工学院修缮后正立面(摄影:SFAP)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雷士德工学院修缮后立面细节(摄影:SFAP)


图片

雷士德工学院门廊修缮后(摄影:SFAP)


主楼门廊立面的盾形装饰雕刻有科学仪器及机械图案,象征着雷士德初建时期设置的建筑和土木工程系、机械工程系以及电气、化工等专业类别。

图片

图片

图片

雷士德工学院门廊上方盾形装饰(摄影:SFAP)

图片

雷士德工学院门廊上方的盾形装饰释义


建筑一层设置礼堂、木工车间、工程车间、材料实验室、金属加工车间等教学用房;二层中间设院长办公室、系主任办公室等,两翼设置机械实验室、电气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等专业教室;三层轴线上设有图书馆,走廊对面是三个大型制图室;四层为教职工的公寓套房;塔楼位置有局部五层,中央是锅炉烟囱。建筑内均匀地置了三部楼梯,所有房间到楼梯口的距离都不超过50英尺。

图片

雷士德工学院各层平面功能示意图(1934)

建筑室内装饰简洁,空间宽敞,屋内装有暖气设备,还装有专供校长和教师使用的电梯,这在当时的上海实属罕见。学校的机器设备和实验器材更是全国顶尖,不仅有蒸汽机、内燃机和水利机等大型设备,还有多种型号的电动机和发电机,甚至拥有当时全国仅此一台的“建筑金属和混凝土材料质量精密检测仪”,完全符合了雷士德先生在遗嘱中规定的要求。


图片

雷士德工学院的实验室和工场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实验器材(1934)

建筑风格与初始设计


外立面修缮

由于历年积灰成污,加之雨水侵蚀和风化,建筑立面石材、毛面砖和水刷石均存在破损。为恢复建筑外立面的历史风貌,本次修缮根据不同部位、不同材质污染损坏的程度,采取相应的工艺进行清洗、修补、打磨与小范围平色处理,在尽量保留原始痕迹与沧桑感的同时,达到外立面的整体和谐,并按照原有毛面砖式样定制新砖,以更换立面严重空鼓损坏的区域。


图片

雷士德工学院外立面修缮前(摄影:刘文毅)


图片


雷士德工学院外立面毛面砖修缮后(摄影:SFAP)

外立面钢门窗统一予以除锈、校正处理,修复后重做防锈漆及深绿色面漆;对严重锈蚀无法使用或缺失的钢门窗及五金件,本次均按照原门窗形式重新定制予以替换。

图片

图片


图片


雷士德工学院外立面钢窗修缮后(摄影:SFAP)

根据历史照片显示,主入口大门曾经有铜制装饰,其图案为天平、烧杯、试管、书籍等元素,象征着雷士德工学院设置的课程。本次修缮前,现状大门上的装饰已不存。在研究过程中,设计团队在上海历史博物馆的展品中发现了该铜质装饰的原件,向博物馆借出藏品复制后重新安装于建筑主入口大门上,恢复了大门的原貌。

图片

雷士德主入口修缮后(摄影:SFAP)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雷士德主入口大门有特色的铜制装饰(摄影:SFAP)


格局保护功能更新

雷士德工学院的门厅、大礼堂、阶梯教室、绘图教室等重点保护空间,均保留了大量历史原物,需要保留各空间的原有格局和细节,未来这些精美的历史空间将承载展示、接待、交流等核心功能。

图片

门厅大门向内凹进,壁柱左右形成壁龛,两根大理石柱式强调入口空间,天花被石膏线脚划分为简洁的方格区域,四周墙面作浅黄色大理石护壁板。水磨石地面有大面积区域已经过后期更换。本次修缮依据历史照片和现存原物,通过同角度模型推敲方案,恢复了原水磨石地面和图案样式。

图片

门厅及中走道历史照片

图片

图片

门厅恢复原水磨石地面(摄影:SFAP)

图片

门厅修缮后室内效果(摄影:SFAP)

礼堂二层通高,东西侧墙下部为红漆木护壁,内设暖气龛。窗下有装饰艺术风格图案装饰。地坪和舞台均为条木地板,木门、钢窗等均为历史原物,本次统一进行了保护修缮。

图片

礼堂历史照片

图片

礼堂舞台按历史照片进行复原(摄影:SFAP)


图片

礼堂墙面延续海员医院时期的色彩记忆(摄影:SFAP)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礼堂室内门窗及装饰进行保护修缮(摄影:SFAP)

阶梯教室地面为条木地板,架空形成阶梯,木门窗形式和室内装饰简约,具有学院建筑特色。本次修缮将室内格局完整保留,包括讲台上方的提拉活动黑板也一并保存下来。该黑板为1930 年代原物,在近代教育建筑中保存至今者也不多见。

图片


阶梯教室历史照片


图片


阶梯教室修缮后效果(摄影:SFAP)

雷士德工学院的其他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及穹顶内部等空间,虽然不是重点保护部位,也都体现了该建筑室内装饰简洁,空间宽敞的特征,本次修缮对这些空间的特色格局及构件也都进行了历史原貌恢复,并进行展示。


图片

二层原实验室修缮后(摄影:SFAP)


图片


修缮中为原实验室排水沟设计了可打开的盖板图案提取自礼堂木护壁


图片


四层入口修复栏杆,增设钢门和雨蓬(摄影:SFAP)

图片

四层室内壁炉进行釉面砖补配和修补,恢复历史原貌(摄影:SFAP)

图片

图片

穹顶钢楼梯、水箱保护修缮后予以展示(摄影:SFAP)

保护修缮:隐与显


隐·机电更新


为了满足设计创新产业未来多学科教学、科研、实验、会展的基本要求,本次修缮需要对雷士德工学院主楼进行必要的机电更新和设备提升。

结合对建筑空间历史格局的潜心研究、建筑保存现状的细致调研、更新后空间气质的揣摩比选,对建筑的不同空间提出适应性的机电更新策略,或采取装饰吊顶遮蔽维持历史场景,或露明处理一展工艺,因地制宜不一而足。

图片

图片

一二层楼梯间:恢复敞开楼梯间的历史格局,修复玻璃壁龛与壁灯,局部用装饰性吊顶隐蔽设备管线(摄影:SFAP)

图片

一层中走道:复原水磨石地坪、天花线脚和历史灯具(摄影:SFAP)


图片


一层咖啡厅:利用浮板吊顶遮挡天花管线(摄影:SFAP)

图片


二层走道:局部设玻璃隔断展示教室内景(摄影:SFAP)

图片

三层会议室:利用局部吊顶和地柜机隐藏设备和管线(摄影:SFAP)

显·历史构造与构件展示

历史构造


雷士德工学院楼板为特殊的密肋梁板,梁间嵌入六孔砖填充。推测其做法是绑扎密肋梁钢筋时整齐嵌入六孔空心砖,利用空心砖充当模板再浇筑混凝土形成组合梁板,这样空心砖起到隔声隔热效果的同时,也使密肋梁板板底平整,也有利于室内灵活分隔和换取较高的净高空间,一举多得。


图片


1934年雷士德工学院历史图纸中的密肋楼板详图


这种嵌空心砖的密肋梁在上海近代建筑中并非孤例,只因室内楼板外往往有抹灰和吊顶遮蔽。本次修缮时,设计团队特地在二层会议室保留了一块楼板展示其结构构造,展示近代历史建筑的结构技术与工艺特点。

图片


二层会议室修缮后效果(摄影:SFAP)


图片

二层会议室裸露密勒梁楼板(摄影:SFAP)

历史材料


雷士德工学院一至三层走道两侧均釉面砖墙裙,分为深灰、浅褐、中黄、浅黄四种颜色,均为英国瓷砖制造商 T&R BOOTE于1934-1935年生产。


图片

雷士德工学院使用的 T&R BOOTE釉面砖


修缮前,二三层走道两侧釉面砖颜色较为统一,而一层两翼走道使用了不同颜色的面砖,最初以为是历次修缮叠加的结果。通过对釉面砖现状的颜色和破损状况进行统计和展开图绘制,设计团队发现,原来一层东西两翼走道釉面砖墙裙的颜色布置尤为精心:以柱跨为单位,壁柱中线为轴,向两侧呈渐变色排列,在简洁庄重的室内效果中增添了一丝活泼。


图片

一层两翼走道釉面砖排布复原图


图片

一层两翼走道釉面砖修缮后效果(摄影:SFAP)


图片

一层两翼走道修缮后效果(摄影:SFAP)


历史工艺

原绘图教室屋面做法独特,采用锯齿形的天窗设计,锯齿朝向东北方向,通过漫反射获得天光,获得均匀、稳定的室内采光,有利于绘图使用。因该室内空间高敞宽大,且室内光环境较为理想,结合教学和展示的需要,将此空间作为展厅使用。

图片

三层展厅修缮后(摄影:SFAP)


设计团队将建筑工艺和使用材料作为展示的一部分,剥除墙面粉刷,既保留原有清水混凝土墙面的木模板纹理,也保留本次对墙面加固使用的粘钢,让不同材质的冲撞为空间增加更多的可能性。

图片

三层展厅修缮后(摄影:SFAP)

图片


图片

三层展厅修缮后(摄影:SFAP)


历史构件


雷士德工学院主楼地下一层为高温炉和燃料仓库,烟道为耐火砖砌筑,垂直设计,隐藏在墙体中穿越各层,与其他房间烟道一起汇入塔楼中央主烟囱排出室外。设计团队在一层走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户”,配上了历史图纸和说明文字,用灯光照亮了埋藏在墙内的烟道耐火砖,向更多人展示了原始烟囱设计的巧思。

图片

图片

烟囱耐火砖展示窗(摄影:SFAP)


保护修缮:映与衬


雷士德工学院初建时,南侧为开阔的草坪,既是建筑主立面的展示空间,也是城市界面的开放空间。随着各个时期加建的不断累积,开敞绿地逐渐被蚕食,形成封闭内向的外部环境,场地内植物也杂茂不堪。

图片

本次修缮前,雷士德工学院南侧草坪植物杂茂各时期的加建挤占了开敞空间,沿街界面封闭


本次修缮恢复了南侧大草坪,作为展示建筑风貌的开阔空间,延续历史风貌,与主楼相互映衬。同时,修剪移栽场地内的乔木,利用铺地的引导,形成开放的林下空间和舒适的人行通道,并为市民公共活动提供场所,营造了历史氛围下和谐的环境空间。

图片


本次修缮恢复建筑南侧草坪,打开沿街界面

为市民提供了开阔的公共绿地空间(摄影:SFAP)


一个世纪前,雷士德的遗嘱赠予了上海这所当时最先进的工学院,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顶尖专业人才;百年后,沉睡的校园被唤醒,古老建筑的焕发青春,雷士德工学院旧址将延续记忆,重新向社会回馈价值。对标国际、放眼未来、心系社会,这是历史的巧合,也是这块土地精神和文脉的百年传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雷士德工学院修缮后(摄影:SFAP)


参考文献

[1] 《字林西报》1926年5月15日

[2] 《字林西报行名录》(1872)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东长治路505号优秀历史建筑装修(修缮)工程

保护身份: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类别三类)

总建筑面积:7858.82㎡

建筑高度/层数:19.220m/地上主体三层,局部六层

设计/竣工时间:2021年5月/2022年12月

建设单位:上海北外滩(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单位:上海柏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标识设计:二乘四(北京)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团队成员

项目负责人:张俊杰、宿新宝

项目经理:闵欣

建筑专业:闵欣、 束林、毛寿亚、王晨颖

结构专业:沈忠贤、谢磊磊、岑伟

机电专业:陈刚、刘杨、陈双燕、段妮妮、王雪莹、黄法邦、焦辉、杨江涛

室内专业:韩利、顾文廉、林瑶阳、刘竹文、丁圣、徐浩

景观专业:包蓓蓓、陈康亮、施晓东、张蓉蓉、张昌岳

照明设计:缪海琳、杨春晖、赵政达、翁婷玉、林雄鸣


来源: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